再现二十世纪初遗址文物原始风貌
《华北考古记》
[法] 埃玛纽埃尔-爱德华·沙畹 著
袁俊生 译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20.6
该书自1907年正式出版至今,已经超过一个世纪。但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西方还是中国的学者,只要是关于中国古代艺术、雕塑、佛教、考古、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无不涉及到此书,足见其在中国学术界中的地位。
《华北考古记》一书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现代考古技术进行考察、取证,从中国传统古籍文献中获取史籍资料,再通过西方学术论证分析方法,探取其文化内核。
作者在著书过程中,也采择了大量中文古籍文献作为参考与佐证,学科涉及金石、历史、宗教、建筑等诸多领域,可谓是涉猎广泛,且都极具代表性。然而,也正因如此,此书出版百余年之后,中文译本才首次问世。
中国画报出版的袁俊生先生的译本,在精准表达法语原文的意思同时,在处理文中所引用的中国古籍方面均采用了“回译”,即力求保证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的一致性。
在翻译《华北考古记》的过程中,译者袁俊生先生查阅了约十余部典籍文献,做了至少六万字的笔记。并且还在其中作了校勘史料、改错补漏、整合译名等,还对书中的文献资料添加附注,使其更具可读性与准确性。
《华北考古记》(中国画报出版社,2020年6月新1版)共分为四卷。
第一卷为石阙及石祠卷:
《华北考古记》第一卷
沙畹首先介绍了祠堂与石阙,并由此展开论述了汉代浮雕——这种自公元2世纪就开始建造的古老艺术品,它的艺术价值与考古价值。
之后,作者对登封三阙、孝堂山遗址进行了三个维度的介绍与记录——对遗址现状进行了拍照与实地测量、打制浮雕拓片、解读铭文,结合史料从中国的礼制、审美及文化三方面分析两处遗址,并总结其中所蕴含的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内涵。
除此之外,他还将在此次考古活动中从山东、河南等地收集上来的零散拓片汇总,进行了逐一解读与分析。
太室阙的两座石阙
第二卷为武梁祠卷:
沙畹是第一位运用现代考古技术对该遗址进行实地测量的外国学者。在沙畹之前,中国金石学者对于武梁祠的探究主要停留于记录、收集、梳理的层面。
沙畹在《华北考古记》中首先叙述了自宋代欧阳修以来武梁祠的发现过程,并提出了该遗址在中国艺术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希望当时的中国政府能够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该遗址的提议。
武梁祠西阙东面,刻有“武氏祠”三个字
这其中,最具亮点的是他结合中国古籍文献对武梁祠遗址中汉代石刻画像场景的解读——每一处场景所代表的故事,每个故事所反应出的中国古人的精神内涵。
这些解读文字,为原本黑乎乎的拓片形象赋予了生命力——每个人物,每辆马车,每个场景都活灵活现,跃然于纸上。
一百年前,就是沙畹的这部著作,将这些富有生命力的中国汉代艺术形象,从遥远的东方带到了西方读者的眼前。武梁祠也由此真正走进世界艺术史的舞台,成为东方艺术的重要话题。
武梁祠第一石
第三卷为全书的最大篇幅的石窟卷:
内容主要由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巩县石窟寺、济南千佛山,以及在考古活动过程中收集整理的石窟寺之外的零散佛教造像组成。
1973年9月,中法建交后,时任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访问中国,首站就刻意安排专程前往大同,参观正在修缮中的云冈石窟。而在这场外交事件的背后,沙畹作为第一位以考古的角度实地考察,并系统地将云冈石窟介绍给法国读者的学者,或多或少地促使,或者影响了这次出人意料的行程。
云冈石窟第四窟入口东面的佛像。佛像帽子上带有双翼,手拿三叉戟,造像风格明显受到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影响
沙畹在此处对于龙门石窟的记录与阐述可以用“细致入微”来形容,每一处洞穴、每一座建筑、每一尊佛像、每一处石龛……作者都丈其体,溯其源,读其意,留其像。
魏碑经典——龙门杨大眼造像记
沙畹在龙门一章中,共收录铭文造像记487则,每一则都进行了抄录和解读,并由此探究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人类质朴情感。
此外,沙畹还运用归纳、比较等学术方法研究了北魏时期佛教信仰的相关问题。
宾阳中洞东南角礼佛图浮雕,沙畹推断图中所雕刻的供养人为唐王李泰及其两位妃子
第四卷为图谱卷:
收录的是沙畹在此次考古过程中走访、拍摄,但并无文字具体阐述的图片。
图片影像中的文物与遗址经过百余年间的自然灾害、战火的洗礼,都不同程度地遭受了损毁,甚至是不复存在,而这些图像也因此而变得更加的弥足珍贵。
收录在沙畹《华北考古记·图谱卷》中“昭陵六骏”的飒露紫和拳毛騧。这两块石刻在1914年被盗卖出国,目前存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尽管距离首次出版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沙畹《华北考古记》依然具有其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与史料价值。
沙畹以其深厚的中国历史积累与西方学术理论方法相结合,互补长短,使史料更加接近史实,从而还原更加真实的历史。
《华北考古记》
[法] 埃玛纽埃尔-爱德华·沙畹 著
袁俊生 译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20.6
序言
一个时代可以塑造出一批大师,而一批大师也缔造出一个时代,学术界也不例外。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中国国家、社会、学术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是一个产生革命家、英雄、学术大师的时代。但是,由于中国当时在科学技术上落后于西方,由西方科学技术支撑的许多学术领域,中国学者尚未涉足,而西方学者先行一步,走进中国这个未开垦的土地,创造出自己的学术辉煌。
就在此时,法国从事汉学研究的年轻学者沙畹(Éd. Chavannes,1865—1918年),来到中国,以华北为中心,开始他的考古调查工作。
1889年1月,沙畹被法国外交部派往北京,第一次来华,时年24岁。他的身份是法国驻清公使馆散编随员,可以自己安排研究计划,他打算全文翻译司马迁的《史记》,调查两汉画像石,旁及历代碑铭和少数民族文字的碑刻资料。为此,1891年沙畹曾前往泰山考察,以印证《史记·封禅书》的记载。此行还促成了对泰山祭祀活动和民间信仰的通盘研究,最后写成《泰山:中国的一种祭祀志稿》(Le T’ai Chan,Essai de monographied’un culte chinois, Paris : Ernest Leroux, 1910);同时他在泰安碑贾手中购买到武梁祠、孝堂山、刘家村的画象石和碑刻,构成了他另一本书的主要素材,即《中国两汉石刻》(La sculpture surpierre en Chine au temps des deux dynasties Han, Paris : Ernest Leroux, 1893)。
在中国四年的研究与考察,收获满满的沙畹在1893年1月回到巴黎,就任法兰西学院汉学讲席教授。1895开始,沙畹把已经翻译出来的《史记》的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约当原书的五分之三篇幅,陆续出版,至1905年,计出5册。
1907年3月27日至1908年2月5日,沙畹有机会再次来华做考古调查,他的范围更为广阔,但核心地区仍是华北。这次他先到辽宁的奉天,考察清帝陵墓,然后寻访鸭绿江畔的高句丽遗迹,包括《好太王碑》。然后从北京到山东,重访泰山、曲阜。转往开封、巩县、洛阳、登封,一路考察石窟,测量碑石,制作拓片,购买方志。然后西入陕西,调查西安碑林,走访唐朝帝陵,拜谒司马迁墓。再渡过黄河,进入山西,访五台山寺院,特别是对云冈石窟做了详细记录和拍照。沙畹此行,有中国同行的帮忙,还有他的俄国弟子阿列克谢耶夫(V. M. Alekseev)陪伴,拍摄了数以千计的照片,打制了上千张拓本,还做了大量的笔记,取得丰硕的成果。
沙畹知道这些资料的重要,回国后即着手整理,编写《华北考古记》(Mission archéologique dans la Chine septentrionale)一书。1909年先将经过选择的照片刊布为《图版卷》(Planches)两册,计1793张图片,每张都标注题目、 拍摄时间和地点;1913和1915年又分别出版了文字考释的两册,即《汉代雕刻》(La sculpture à l’époque des Han)和《佛教雕刻》(La sculpture bouddhique),虽然没有能够囊括全部考察资料,但对最重要的武梁祠、孝堂山、嵩山三阙以及云冈、龙门石窟,做了详细的记录和阐述。
沙畹继承了他景仰的司马迁践行的学术传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直把实地的田野考察和书房里的潜心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做一件研究的过程中,一定要到实地进行调查。与同时代的中国金石学家的“访碑录”专注于文本收集不同,沙畹的实地调查,依托于现代学术的考古学方法,不仅对碑刻本身做详细的测量和记录,还对碑刻或古物所在的祠堂、墓地、周边环境等,做仔细的考察和分析。加上西洋先进的照相技术和资金支持,使得沙畹的著作成为划时代的学术丰碑,沙畹也由此成为新的汉学研究的一代大师。
其实,沙畹的成就是欧洲学术发展到一定时代的产物,这个时代正是欧洲的考古学者们挺进未知领域的最佳时点。沙畹以其学识和眼光,选择了华北作为考察重点;斯坦因(A. Stein)则选择以和田为中心的丝路南道,格伦威德尔(A. Grünwedel)则选择吐鲁番为中心的丝路北道,伯希和(P.Pelliot)直奔敦煌,虽然只看到一件敦煌藏经洞写经。最终,他们都通过实地的考古调查和随后的整理著作,成为一个个领域的学术高峰。
沙畹正是在这个时代中间,选择中国学术最核心的华北、泰山、云冈、龙门,来实现自己的学术抱负,虽然与竞争更加激烈的新疆宝藏相比,似乎没有那么抢眼,但学术意义丝毫不减。
而且我们还应当知道,就是在如此繁忙与竞争的时候,1903年,沙畹应俄国皇家科学院之请,翻译出版了《西突厥史料》(Documents surles Tou-Kiue (Turcs) occidentaux, St.-Pétersbourg),成为西方研究中亚史的必备参考书;1910—1911年,应友人烈维(S. Lévi)的请求,翻译《选自汉文〈大藏经〉的五百寓言故事》(Cinq cents contes & apologuae, extraits du tripiṭakachinois et traduits en français),分三卷出版;1911—1913年,又与伯希和合撰长文《中国发现的一部摩尼教经典》(Un traité manichéen retrouvé en Chine, Journal Asiatique, 10, 1911, pp. 499-617; 11, 1913, pp. 99-199, 261-395),成为摩尼教研究的奠基之作;1913年,应斯坦因请求,考释出版《斯坦因在新疆沙碛中所获汉文文书》(Les documents chinois documents par Aurel Stein dans lessables du Turkestan oriental, Oxford),堪称整理汉晋木简和西域出土文书典范。沙畹之伟大,正在于此。
我曾给中华书局出版的《沙畹汉学论著选译》写了一篇代序的文章,题为“沙畹著作的接受与期待”,其中对比冯承钧翻译的《西突厥史料》等边疆史地、求法僧行记等论著,指出支撑沙畹学术殿堂的几块巨大的基石还没有人翻译。可喜的是,中国画报出版社敦请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袁俊生先生,将此书全文译出,并利用现代排版科技,把图版随文放置,极便学者使用。相信沙畹这部著作的中译本出版,对于两汉石刻、墓葬研究,以及云冈、龙门石窟原貌的追寻,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其学术意义早有相关研究者从不同方面给予定位,我这里就不赘述了。
沙畹是我所敬佩的学者,为他的著作中译本做序,倍感荣幸。今承安平秋先生授意,中国画报出版社副总编齐丽华女史约请,不敢有违,因述沙畹此书之学术源流与学术价值,聊做序言。
目次
《华北考古记》第一卷
第一卷 · 石阙及石祠卷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绪论
第一节 祠堂
第二节 石阙
第三节 汉代浮雕艺术及考古价值
第二章 登封县石阙
第一节 太室阙
第二节 开母阙
第三节 少室阙
第三章 孝堂山石祠
第一节 石祠外景
第二节 陇东王感孝颂铭文
第三节 八角石柱题铭
第四节 石祠后壁的两块石板
第五节 两侧石壁
第六节 三角石梁
第四章 其他各类画像石
第一节 刘家村石刻画
第二节 焦城村石刻画
第三节 周公庙石刻画
第四节 南武阳石阙
第五节 六幅石刻画拓片
第六节 墓祠食堂
第七节 沂州石刻画
第八节 李翕颂
第九节 菲舍尔带到欧洲的文物
第十节 济宁晋阳山慈云寺石刻画
第十一节 持斧男子石刻画像
第十二节 汉鲁恭王墓石刻守卒
第十三节 郭泰墓碑
第十四节 出处不详的石刻画拓片
第十五节 射阳石门画像
第十六节 不其县令石阙
第十七节 汉代墓碑
第十八节 汉砖
第十九节 汉王稚子阙画像
第二十节 济南府公立图书馆汇集的画像石
第二十一节 置于济南府的另外十块画像石
第二十二节 出处不详的石刻画拓片
第二十三节 两城山石阙
第二十四节 汪涅克带到巴黎的画像石
第二十五节 劳费尔所公布的石刻画拓片
第二十六节 关野贞所公布的石刻画拓片
第二十七节 出处不详的画像石
《华北考古记》第二卷
第二卷 · 武梁祠卷
武梁祠墓群
第一节 墓碑
第二节 考古学家的研究成果
第三节 两座石阙
第四节 武梁祠
第五节 美妙的祥瑞图像
第六节 前石室
第七节 左石室
第八节 后石室
第九节 新发现的第二块画像石
第十节 孔子见老子的石刻画像
第十一节 损毁的画像石
第十二节 三面镌刻的画像石像
《华北考古记》第三卷
第三卷 · 石窟卷
绪论
第一章 云冈石窟
第一节 第一组石窟
第二节 第二组石窟
第三节 第三组石窟
第二章 龙门石窟
第一节 潜溪寺内的石窟
第二节 E 组石窟:距潜溪寺最近的石窟
第三节 双窟(G 号窟)
第四节 石狮窟(H 号窟)
第五节 石塔窟(I 号窟)
第六节 双窟与石塔窟之间的小石窟
第七节 毗邻石塔窟的南窟
第八节 在全景图上标示 J 和 K 之间、紧邻道路的石窟
第九节 K 号窟
第十节 L 号窟
第十一节 M 号窟
第十二节 不平整的洞穴(N 号窟)
第十三节 Q 号窟
第十四节 S 号窟
第十五节 T 号窟
第十六节 大佛(U 号窟)
第十七节 V号窟
第十八节 X 号窟,又称老君洞
第十九节 Y号窟
第二十节 伊水东侧石窟
第二十一节 龙门题记碑文所包含的信息
第三章 巩县石窟寺
第四章 济南府千佛山
第五章 石窟以外的佛教雕塑
第一节 少林寺里的两尊石碑
第二节 碑林里的佛教浮雕画
第三节 刻于武定元年(543 年)的画像石
第四节 刻于北魏正光六年(525 年)的佛座石刻画
第五节 图 437
第六节 图 434
第七节 图 430 和图 431
《华北考古记》第四卷
第四卷 · 图谱卷
唐太宗昭陵图集
唐太子恭陵图集
唐高宗乾陵图集
武则天皇帝于 700 年为母亲修建的顺陵图集
唐睿宗桥陵图集
唐宪宗景陵图集
宋仁宗永昭陵图集
博物馆收藏的珍品图集
其他各类铭文图集
唐代石刻经典古籍图集
奉天
清昭陵图集
高句丽古迹图集
孔林图集
孔庙图集
开封府图集
西安府图集
韩城县芝川镇司马迁祠图集
太原府图集
五台山图集
大同府图集
结束语
图片索引
译后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