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失利,投资人的热情就像退潮的海水,转眼就退得一干二净。
娱乐圈就是这么现实,你敢赔钱,我就敢放弃你。更要命的是,这会儿正好赶上王一博、肖战这批新生代顶流崛起,资本的目光自然而然就被新鲜血液吸引走了。
5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放在演员的黄金发展期,那可真是一段不小的空白期。33岁的鹿晗,本该是事业最巅峰的年纪,却不得不面对"无戏可拍"的尴尬处境。
要知道,在这个"新人辈出、流量当道"的年代,5年的沉寂足以让一个曾经的顶流被市场遗忘。这不仅是演员个人的损失,更折射出了流量经济时代下,明星们的生存困境。
可能连鹿晗自己都没想到,一部《上海堡垒》,不仅堡垒没守住,连带着自己的演艺事业也跌入了低谷。这让人不禁感叹:在这个靠作品说话的时代,光有流量还真不够。
说起鹿晗现在的低谷期,不少人可能都要感慨一声"想不到"。
那会儿的鹿晗,可不就是现在网友嘴里说的顶流担当嘛。微博粉丝6000万,和黄子韬、张艺兴还有某凡被称为"归国四子",那可是响当当的存在。
要说多火?给你看组数据就知道了:
2013年,人家随组合发布首张个人专辑,一条微博就能收获120万条评论!这还不算完,第二年转发个新闻,评论量直接飙到130万,一举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
这记录呢,最后还真就只有他自己能打破。
那会儿正好赶上互联网饭圈发展的黄金期,粉丝们一个个都跟打了鸡血似的。鹿晗这张脸,那叫一个能打,回国后分分钟就收获一大波死忠粉。
可以说,他就是"流量经济"到来的第一波弄潮儿。
2015年到2017年,那更是他的高光时刻。一档《奔跑吧》,让他火出了圈,收获了大把路人缘。借着这波东风,他主演的《盗墓笔记》,虽然评分才4。6分,但愣是靠流量硬生生拿下了10亿票房。
这波操作,让整个影视圈都看到了流量变现的实力。
那时候的鹿晗,走到哪都是焦点,上个综艺能让收视率起飞,拍个广告能让产品脱销,发个微博能让服务器崩溃。
这样的商业价值,别说娱乐圈了,放眼整个互联网都是顶尖水平。
但谁能想到,这样辉煌的时期竟然会被一部《上海堡垒》画上句号。现在回头看看,那些年的流量神话,就像是一场盛大的烟火表演,璀璨夺目,但转瞬即逝。
这让人不得不思考:在娱乐圈,光靠流量真的能走多远?要知道,流量再大,没有实力支撑,终究是一场空。当年的神话终究敌不过时间的打磨,这或许就是娱乐圈最残酷的现实。
说到鹿晗的转折点,除了《上海堡垒》的票房滑铁卢,还有一件事让他的事业雪上加霜 —— 那就是他的恋情官宣。
那天的微博服务器,估计做梦也想不到会经历这样的"暴击"。一条官宣微博,直接让整个平台瘫痪。可别以为这是因为祝福太多,掉粉才是重头戏!一夜之间,粉丝数直接蒸发了60万。
60万这个数字,听着好像不算啥。但要知道,关注数里可能有水分,但掉粉可都是实打实的真爱粉啊!这些都是曾经为他打榜、应援、刷数据的死忠。
这事让圈内人都看明白了一个道理:流量明星的人设,有时候比演技还重要。"单身人设"崩了,商业价值随之大打折扣。
品牌方不敢用,代言费直线下跌,这才是最伤的。
但话说回来,30多岁的大小伙子,谈个恋爱怎么了?这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吗?可在流量为王的娱乐圈,私生活自由往往就意味着商业价值的缩水。
这种情况下,鹿晗的选择倒是挺让人意外。他既没有疯狂营业挽回热度,也没有用"官宣分手"这种套路讨好粉丝。
反而选择了低调生活,远离喧嚣。
这或许就是所谓的成长吧。从流量明星到普通人,从万众瞩目到平淡生活,这个转变看似无奈,但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解脱。
要说演艺圈的转型之路,不妨拿同是"归国四子"的张艺兴来对比看看。这两人的发展轨迹,简直就是现实版"同期不同命"。
张艺兴混得可太明白了!从《极限挑战》开始,人家就在演艺圈走出了自己的路子。靠着这档综艺,不仅收获了大量路人缘,还认识了黄磊、孙红雷这样的圈内大佬。
你看人家孙红雷多会带人,直接把张艺兴带到了《好先生》剧组。从此一发不可收,《扫黑风暴》这种好剧本接连找上门。
这哪是什么运气?分明是实力使然。
更牛的是去年,张艺兴主演的《孤注一掷》直接杀疯了!35个亿的票房,让投资方看到了什么叫"流量+实力"的完美组合。
这一波操作不仅证明了自己的演技,还为其他流量明星树立了转型的标杆。
再看看鹿晗这边,五年没戏拍的日子可不好混。综艺、广告这些零零碎碎的活动,也就勉强维持曝光度罢了。
这两人的差距在哪?说白了,张艺兴选择了"以戏服人",一步步磨练演技,积累口碑。而鹿晗在《上海堡垒》之后,似乎失去了继续尝试的勇气。
这就是娱乐圈的现实:当流量退去,真功夫才是立身之本。张艺兴用实力证明,流量明星转型之路,走对了就是康庄大道。
33岁的鹿晗,已经不再是那个让粉丝疯狂的"小鲜肉"了。岁月总是公平的,没给任何人开特例。年龄增长带来的不仅是颜值的消退,更是转型的压力。
但有意思的是,在这个全民直播的时代,鹿晗却没有像其他过气流量那样,一头扎进直播带货的大军。靠着零星的综艺和广告,他选择了一种相对体面的方式留在这个圈子。
这种选择背后,或许是无奈,但更像是一种自我救赎。毕竟,从顶流到"无戏可拍"的落差,不是谁都能轻松消化的。
鹿晗自己说过,他想给自己一些时间和空间,去做些感兴趣的事情。比如学习、摄影、旅行,让自己"更加丰富和成熟"。
从万众瞩目到岁月静好,从流量担当到寻常百姓,这转变看似无奈,但未必不是一种解脱。毕竟,人生不只有娱乐圈这一条路,回归生活本身也是一种幸福。
但说真的,33岁,对于一个男演员来说正是好年华。如果鹿晗能像张艺兴那样,沉下心来磨练演技,未必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娱乐圈从来不缺"演员"的故事,就看他愿不愿意再试一次了。毕竟,戏骨不是天生的,是熬出来的。
对鹿晗来说,现在或许正是沉淀自我的最好时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