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重定向至此。关于其他用法,请见「经纬 (消歧义)」。
「经纬线」重定向至此。關於香港ViuTV新聞專題節目,請見「經緯線 (電視節目)」。
大地测量学
基础
大地测量学
地球动力学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
地图学
历史
概念
资料
地理距离(英语:Geographical distance)
大地水准面
地球形状(英语:Figure of the Earth)
大地测量系统
测地线
地理坐标系
水平位置标示(英语:Horizontal position representation)
纬度 / 经度
地图投影
参考椭球
卫星大地测量学(英语:Satellite geodesy)
空间参照系统(英语:Spatial reference system)
技术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
全球定位系统(GPS)
格洛纳斯系统(俄罗斯)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中国)
伽利略定位系统(欧洲)
印度区域导航卫星系统(IRNSS)
準天頂衛星系統(QZSS)(日本)
中国区域定位系统(CAPS)
X射线脉冲星导航
标准 (历史) 1929 海平面基准 NGVD 29 1936 英国国家格网参考系统 OSGB36 1942 SK-42参考系统 SK-42 1950 欧洲测量系统 ED50 1969 南美测量系统(英语:South American Datum#SAD69) SAD69 1980 大地测量系统 GRS 80 1983 北美测量系统(英语:North American Datum#North_American_Datum_of_1983) NAD83 1984 世界大地测量系统 WGS84 1988 北美纵向测量系统(英语:North American Vertical Datum of 1988) NAVD88 1989 欧洲地球参考系统(英语:European Terrestrial Reference System 1989) ETRS89 2002 中国加密测量系统 GCJ-02 2010 地域URI计划(英语:geo URI scheme)Geo URI
国际地球参考系统
空间参考系统标识符 SRID(英语:Spatial Reference System)
通用横轴墨卡托(UTM)
查论编
建模在扁橢球上的地理坐標系,其中
λ
{\displaystyle \lambda }
為經度,
ϕ
{\displaystyle \phi }
為大地緯度,它与地心纬度
ψ
{\displaystyle \psi }
的关系是:
tan
(
ϕ
)
=
a
2
b
2
tan
(
ψ
)
{\displaystyle \tan(\phi )={\frac {a^{2}}{b^{2}}}\tan(\psi )}
大地坐标系P(φ,λ,h),在任意点P作直线PN, 它交椭球于点N并交赤道平面于点C,令其为参考椭球的法线。φ是椭球上点N的大地纬度,λ是经度,h是线段PN的长度。这个高度h不同于在大地水准面上的相对高度和在平均海平面上的海拔高度,PN的方向不同于铅垂线方向
地理座標系一般是指由經度、緯度和相对高度組成的座標系,能夠標示地球上的任何一個位置[1]。經度和緯度常合稱為經緯度,把球面上的经纬度显示在平面地上需要采用某种地图投影[2]与只选用经纬度的在扁球面或球面上的坐标系相区别,采用大地纬度的带有相对高度的三维地理坐标系也称为大地坐标系。采用的地心纬度定義的三维地理坐标系是笛卡尔坐标系的地心地固坐标系和本地切面坐标系(英语:Local tangent plane coordinates)。
大地测量系統[编辑]
主条目:大地测量系统
由于地面高低的不同和地球形状的不正规,天体测量所得的信息不足用于明确地计算地理位置。一般采用某个标准的大地测量系统所规定的地理坐标系统,目前最常用的标准是WGS84,它被卫星导航系统如美国全球定位系统使用。
水平坐標[编辑]
主条目:經度和緯度
0°class=notpageimage| 本初子午线,经度0°
經度是地球上一個地點離一根被稱為本初子午線的南北方向走線以東或以西的度數。本初子午線的經度是0°,地球上其它地點的經度是向東到180°或向西到180°。不像緯度有赤道作為自然的起點,經度沒有自然的起點而使用經過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旧址的子午線作為起點。東經180°即西經180°,約等同於國際日期變更線,國際日期變更線的兩邊,日期相差一日。
0°class=notpageimage| 赤道,纬度0°
緯度是指某點與地球球心的連線和地球赤道面所成的線面角,其數值在0至90度之間。位於赤道以北的點的緯度叫北緯,記為N,位於赤道以南的點的緯度稱南緯,記為S。
垂直坐標[编辑]
主条目:相对高度和海拔
大地水准面起伏,红色表示此位置大地水准面高出参考椭球体而蓝色表示低于,以米为单位(基于EGM96(英语:EGM96)重力模型和WGS84参考椭球体[3])
相对高度是某地点相对大地水准面的高度,海拔是指某地點相對海平面的高度,當二者基於相同基準面並同時使用時,前者指地表高度,後者指在地表之上的高度如飛機飛行高度。
經緯度表示及轉換[编辑]
地球的Hammer等面積投影地圖,可見經線和緯線
經緯度以度數表示,一般可直接以小數點表示,但亦可把度數的小數點分為角分(1角分等於六十分之一度)和角秒(一角秒等於六十分之一角分)
度分秒表示(度:分:秒)-49°30'00"-123d30m00s
度分表示(度:分)-49°30.0'-123d30.0m
度數表示-49.5000°-123.5000d(一般會有四位小數)。
不少軟件可把不同的經緯度表示方式轉換。
经纬度書寫順序[编辑]
經度在前,緯度在後採用[编辑]
以下為經度在前,緯度在後的採用(經度,緯度),例:臺北市以此寫法為 121°38′E, 25°2′N。
OpenLayers
KML
GeoJSON
MongoDB
PostGIS
緯度在前,經度在後採用[编辑]
以下為緯度在前,經度在後的採用(緯度,經度),例:臺北市以此寫法為 25°2′N, 121°38′E。
Leaflet
Google Maps API
ArangoDB
維基百科的coord
经纬线与大洲、大洋的关系[编辑]
纬线[编辑]
纬线
与大洲的关系
与大洋的关系
附近主要的地理事物
北极圈
通过亚洲北部、欧洲东部、北美洲北部
通过挪威海、白令海峡
冰岛、格陵兰岛南部、阿拉斯加
60°N
通过欧洲北部、北亚中部、阿拉斯加南部
通过北大西洋北部、北太平洋北部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波罗的海
40°N
通过中国华北、新疆、中亚、欧洲南部、北美中部
通过北太平洋中部、北大西洋中部
中国北京、中国塔里木盆地、土耳其、地中海、美国纽约
30°N
通过中国中部、西亚、非洲北部、北美南部
同上
中国上海、日本鹿兒島縣、印度北部、伊朗、苏伊士运河、新奥尔良
北回归线
通过中国南部、南亚、西亚、北非中部、北美南部
通过北太平洋南部、北大西洋南部、印度洋之阿拉伯海
臺灣、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红海、撒哈拉沙漠、夏威夷群岛
赤道
通过非洲中部、东南亚、南美北部
通过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马来群岛、新加坡、马六甲海峡、刚果盆地、东非高原、亚马逊平原
南回归线
通过非洲南部、南美中部、澳大利亚大陆中部
通过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
马达加斯加、巴西里约热内卢
30°S
通过非洲南端、南美南部、澳大利亚大陆南部
同上
60°S
(不通过任何大陆)
同上
经线[编辑]
经线
与大洲的关系
与大洋的关系
附近主要的地理事物
0°
通过欧洲西部、非洲西部、南极洲
通过北冰洋、大西洋
英国、西班牙、阿尔及利亚、马里、加纳
20°E
通过北部、中欧、非洲中部、南极洲
通过北冰洋、大西洋与印度洋的分界线
波罗的海、波兰、匈牙利、巴尔干半岛、利比亚、中非、南非
60°E
通过欧洲东部、亚洲西部、南极洲
通过北冰洋、印度洋西部
乌拉尔山、咸海、伊朗高原、阿拉伯海
90°E
通过中国西部、印度半岛东部、南极洲
通过北冰洋、印度洋中部
叶尼塞河、中国新疆、中国西藏(青藏高原)、恒河平原
120°E
通过北亚东部、中国东部、澳大利亚西部、南极洲
通过北冰洋、印度洋东部
大兴安岭、渤海、中国长江三角洲、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西部
160°E
通过北亚东部、太平洋西部(东西半球分界线)、南极洲
通过北冰洋、太平洋西部
堪察加半岛、所罗门群岛
180°
通过亚洲大陆东端、大洋洲岛屿、南极洲
通过北冰洋、太平洋中部
阿留申群岛、斐济群岛、汤加、新西兰东部
120°W
通过北美西部、南极洲
通过北冰洋、太平洋东部
西雅图、温哥华、圣弗朗西斯科、洛杉矶
75°W
通过北美东部、南美西部、南极洲
通过北冰洋、大西洋西部、太平洋东南部
费城、古巴、加勒比海中部、哥伦比亚、秘鲁
20°W
通过冰岛、南极洲
通过北冰洋、大西洋
冰岛
參見[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地理坐标系
维基数据上的相关属性:
地理坐标(P625)(使用情况)
大地测量学
经线、纬线
本初子午線
地球坐标系统
引用[编辑]
^ A guide to coordinate systems in Great Britain (PDF), D00659 v2.3, Ordnance Survey, Mar 2015 [2015-06-2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9-24)
^ Taylor, Chuck. Locating a Point On the Earth. [2014-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 WGS 84, N=M=180 Earth Gravitational Model. NGA: Office of Geomatics. National Geospatial-Intelligence Agency. [2016-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8).
外部連結[编辑]
地理学主题
查论编纬线/经线
赤道
北迴歸線
南迴歸線
北極圈
南極圈
赤道
北迴歸線
南迴歸線
北極圈
南極圈
赤道
北迴歸線
南迴歸線
北極圈
南極圈
W 0° E
30°
60°
90°
120°
150°
180°
30°
60°
90°
120°
150°
180°
5°
15°
25°
35°
45°
55°
65°
75°
85°
95°
105°
115°
125°
135°
145°
155°
165°
175°
5°
15°
25°
35°
45°
55°
65°
75°
85°
95°
105°
115°
125°
135°
145°
155°
165°
175°
10°
20°
40°
50°
70°
80°
100°
110°
130°
140°
160°
170°
10°
20°
40°
50°
70°
80°
100°
110°
130°
140°
160°
17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5° N
15°
25°
35°
45°
55°
65°
75°
85°
5° S
15°
25°
35°
45°
55°
65°
75°
85°
45x90
45x90
45x90
45x90